感謝骨折


有鑑於網路上分享骨折心情及癒合過程的實際體驗有限,筆者上網搜索也大多只能找到骨折因應措施,保健之道,所需營養等相關資訊,對於骨折過程的親身經歷的文章反倒鮮少有著墨。於是發心分享,讓已經飽受骨折之苦的朋友們能因為看到本文而有心理準備。有些人可能第一次穿氣動式固定鞋,也不知如何穿,更不知如何穿著走。更不知道穿著固定鞋時,為避免另一只腳受傷,需要穿等高的鞋子等。

相信很多骨科醫生沒有骨折經驗,也無法回答患者在骨折過程中所會發生的情況。這次骨折真的學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五十多年來有幾次腳扭傷的經驗,也到固定的國術館推推貼消腫藥,二週就好了。這次因打桌球雙打不小心骨折還是第一次。

8月19日晚上打桌球雙打不小心骨折。我立馬冰敷,正值週六晚上也沒有醫生可看(這也是好事,否則可能馬上就是打石膏處理),週六至週日進行密集冰敷後以下是就醫後的照顧過程:

8月20日:到骨科照X光確定腳第五小謶骨( matatarsel bone) 骨裂需要3-6個月時間,基本上腳板是整個腫脹的,醫生建議開刀,但我太擔心所以沒答應,醫生於是建議買氣動式固定鞋。接著幾天,想當然耳地行動極為不便。先後買了拐杖,R型輔具,也租了輪椅。到8月23日,因為擔心腳腫脹,想到就到國術館買了敷料消腫。每次買三片,每天換敷。從開刀到不開刀的決定過程, 我請教兩位醫生朋友, 還好都認為骨頭可以自然歸位, 感謝他們。

8月27日:又到骨科,又照一次X光,骨頭當然還沒有癒合,身為第一次骨折病人,問了一個讓忙碌的醫生可能失去耐心的問題:我問醫生骨頭有沒有癒合一點,整個看診過程中我同一個問題問三次,醫生連回了三次,第三次他說:「我用國語再說一次,要3-6個月才會長好。」 之後醫生說了什麼我都沒聽到了。 三條線!接著幾天心情持續忐忑不安,幾乎憂鬱,覺得自己不能自由行動連累家人,擔心骨頭癒合會不會完全?擔心以後走路會不會一跛一跛的?擔心以後能不能再打球?擔心將要開學了怎麼辦?工作場所難免不如家裡方便在家裡,去廚房有拐杖伺候,去浴室,有R輔具等著我。國術館拿的敷料還是天天敷。晚上睡覺時也穿著重重的固定鞋。心想:下次要問醫生,晚上是否要穿著固定鞋,那個重量會不會傷到腳踝或膝蓋,或是影響另一隻腳和髖骨。

9月4日:還是不放心,決定去看醫生順便拿證明,決定請病假,打破26年沒請過過一天的病假。又問了醫生同樣的問題:「骨頭會不會長好?」醫生回答:「因為你不開刀呀,堪用啦!」聽了,有點小擔心,病人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真希望醫生能了解。還好另一位醫生朋友回覆我時加了一句「骨頭若沒位移,會復原的,你也沒有要跑馬拉松。」

每天用著健康的雙手撐著R型輔具和拐杖,用健康的左腳撐著右腳。原來覺得R型輔具較好施力,因為有四個支力點,比較穩定(甚至在醫院時看到一位拿單支簡易拐杖的爺爺寸步難行,還借給他),於是大多時間依賴R型輔具,直到一個月過後,右手開始痛,無法出力,開始拐杖和R型輔具交替使用。

9月11日:第四週心情仍然忐忑,但是隨著腳部漸漸消腫,可以撐著拐杖,用穿著固定鞋的腳輕輕點地,稍微放心然而還是擔心未知的骨頭癒合動向。盡量找事忙碌自己,看書,備課,並保持樂觀心態。妹妹們來訪閒話家常也讓日子好過一些。由於夏天的關係,腿上開始出現小局部的紅點,有點擔心,但是並不想擦藥,先多喝水看看。

9月18日:滿四周了,固定鞋仍盡量穿著,但是脫下來通風的次數變多,避免皮膚問題。有時也脫下來讓承重的膝蓋休息,晚上睡覺也放心不穿固定鞋,改穿固定鞋中的襯墊。撐著R型的兩隻手掌漸漸開始有感,特別是R型輔具必須完全使用手掌,導致手掌疼痛,改用拐杖。不可否認地,R型輔助較好使力,方便單腳支地行動。但是因為受傷的腳較能輕輕點地,不需要太倚賴R型助走器。讓手掌休息。幸運地,好友莉明來看我,教我如何慢慢地用穿著固定鞋的腳假裝走路(腳雖著地但沒有真正用力)。這不容易,我們練習了15分鐘,在客廳來回跟著她一步一步練習,真的很累。想到嬰兒學走路是不是也很累?


9月21日濕疹的問題變得有點小嚴重。原來小腿膝蓋旁兩小塊消失了,但在大腿處出現了一大片,想想可能是這個月來生活型態改變,免疫力下降引起,谷歌中醫,隔天就坐計程車去看診。隔天濕疹改善了,心情也放鬆些了。沒辦法,從小愛漂亮,擔心夏天皮膚受不了。骨折過程中最難受的是心情沒有安全感。

9月22日:開始躺下來睡覺時左腿及左屁股有感覺酸酸的現象,也警覺到是不是因為左腿扛起照顧右腿負擔右腿承力太辛苦導致。於是開始改穿和氣動式固定鞋等高的拖鞋(或運動鞋),這樣看看過幾天會不會改善。人真的很脆弱,要好好愛護自己身體!這次的經驗讓我不斷地從脆弱的心情中學習獨立和樂觀和堅強,也每天在睡前對自己的身體每個部位說謝謝。想想,以後一定要老得健康,即使有病痛也要學著獨立照顧自己,畢竟現代人都很忙,也不想麻煩最親近的兒女,更何況不要等到「久病無孝子」這句話成真。我們要學習變成可愛及開心而獨立的病人。

9月24日:由於固定鞋很重,開始體會到用核心,肚子用力幫助必須不斷抬高腳時舉起固定鞋的使力,保護膝蓋連洗澡時也穿著固定鞋,盡量不要碰到水, 腳部的清潔就用擦拭。建議骨折過程中可以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到第5-6週後還可以自行拉拉筋。

9月25日:奇怪的感覺,老覺得穿著固定鞋的腳足踝卡卡的。是因為第六週了,腳踝蠢蠢欲動嗎?像孕期八個月的嬰兒,知道快到指定時間了,迫不及待要開始行動了。是嗎?如果不是,那我應該開始要擔心了。又像是懷孕中的準媽媽,得知懷孕,滿心希望將來的小孩聰明美麗,即近臨產時,心裡只希望孩子生下來健康康康就好。現在我的心情就像臨產的媽媽 - 只要孩子生下來健康康康。現在的我希望骨裂的骨頭只要能癒合就好。10月1日回診要照X光。隨著時間接近,心情更緊張,也花更多時間在備課上, 轉移注意力。

9月26日:另一個新擔心是:腳的皮膚敷料敷了多天了,記得國術館的師父說,貼敷料的腳不能碰水,只是為什麼?等腳好了,要認真問醫生。很多老祖宗的醫學常識很奧秘。可是醫生可能太忙沒法回答。擔心也沒用, 問GOOGLE!

9月27日:正巧看到HBO上演一部根據Margret Edson劇本改編的電影,心靈病房(Wit)和另外一部電影The Doctor。是運動訓練和按摩腳的時候了。

10月8日照了片子。醫生說骨頭有長了。再給它二個月。目前可以用三分力撐著拐杖走路。好像被宣告有救了,心情放寬些,也就稍微無心寫作(少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興致)。和朋友聊到早年她因車禍腿骨折請假兩個月回單位上班時,因必須撐拐杖走路, 她的上司竟然対她說:「你可以不可以不要這麼可憐的様子? 」這譲我想到我第三週骨折回診,看到我坐在輪椅上時,我的醫生說:「怎麼更嚴重了」不說話比說話好,因為很多患者可能不想麻煩親友必須一個人去看診(也沒有老到必須請看護),所以要坐輪椅,患者心情已經有些沮喪,可能就不該再說些會讓患者聽到了會解讀成:「妳有這麼嚴重嗎之類的話?」!嗯,很抱歉的說:骨折過程的挫折可能讓我變成一個不懂體恤醫生辛苦的患者。或许我的醫生要我撑拐杖走路,有助脚的復原。

不管骨折是裂腳部/腿部的大骨或小骨,患者都是無法支力, 必須倚賴拐杖或輪椅,特別是在等待骨裂癒合過程中,為避免再次骨裂錯位的關鍵前幾週。醫生應該知道的,只是職業太忙之故暫時忘記醫師「醫人」這個敏感議題!看了一部由劇本改編的「心靈病房」。即使醫師是患者教過的學生,劇中那位醫師也讓這位大學教授感概!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變得因為太職業化而忽略「人vs同理心」這個最基本的尊重!

說了半天好像在批評醫師,其實不是。只是提醒我們幸運地有很多很多的良醫,但是不幸的是我們的病人越来越多!如果醫生無力在看診問診時機會教育病患健康醫學常識,那至少可以更有幽默感一些 (「,,,會復原的,你也沒有要跑馬拉松。 」),畢竟每個人都會生病!電影The Doctor,William Hurt身為名醫,當得知喉嚨上長了東西,接受治療後回醫院工作,要求他的住院醫師們換上病人袍,接受不同疾病所需的各種檢查,充分了解病人所經歷的一切!

10月15日這週開始上課。上完課走過操場才能到另一棟大樓搭電梯上三樓,然後走過一段長長的教室走廊才會到我的研究室。陪著我一路走過去的可愛男學生,走到一半時禁不住問(他應該是忍了很久了,我想):「老師,我覺得妳下次要不要坐輪椅?這樣會比較快?!」真是譲我啼笑皆非!

開始思考:很多時候,需要長照人士,若還能稍微自理的人士通常都希望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維護自我尊嚴。所以我認為醫師必須鼓勵並教育民眾能勉強自己動一下就自己動,不用凡事要家人或菲傭做。衛福單位要教育民眾,甚至結合醫療輔具資源,設計出盡量方便人民使用的民生用品,讓患者盡量不要自己把自己當病人看,這樣也能促進家庭合諧,減少壓力。讓台灣在照顧病患這方面脫離「悲情 」的命運。如果一個好的政策值得推動,政府可以想辦法便利民眾讓民眾簡單就可以做得到。很好的例子 - 德國在推行垃圾分類,在大馬路邊縮進去一個馬蹄型區域,放置大型的分類垃圾箱,這個區塊空間足夠讓車子好好停下來,筆者常常看到停在馬蹄型區塊的車子,全家出動,小孩幫忙做分類。

我看社會新聞

感謝骨折,筆者有空開始畢生想做的事,然而也因為養傷,有空的時間太多了,突然社會上發生的事都跟我有關。例如,電視上出現的新聞,我幾乎每一件都克不容緩地想做建議:例如昨天新聞報導嘉義耗資1300萬的新公園兒童遊戲器材才開放1週就發生多起孩童受傷事件, 不禁想:是台灣的商人或是台灣地方行政單位建設科發包工程作業問題?那和中央政府經費分發單位由審查 - 品質驗收 - 實施成效是否也有關係?如果國家經費發展能夠堅持實質有效地檢視經費實施成效,檢視一定要每年都做。這勢必會增加公務員的工作,但這正是趁機檢驗公務單位工作效能的機會: 廢除那些是不需要的,無效的工作事項,將時間放在需要實質有效的驗收檢視工作上面。更例如台灣得到發明及創新獎項是世界第四,和德國瑞士可以相比,可是因為創業申請文件作業耗時難懂,讓很多可以增加國家競爭力的發明到成品銷售斷層,這是很可惜的事。 我覺得很多媒體花了很多心思報導各國新知,各國優質生活,各式各樣可以讓台灣更好的實例,希望政府幕僚和國家資政能做足功課讓對多數國人而言是天文數字的國家發展經費運用得更有效能。否則不如放到小學,中學,或大學加强人文科技教育,多做田野調查,去開辦市民大會由年輕人發揮創意,分項找出問題和解決辦法。科技部的計劃更可以整合, 大規模地投入值得發展的計劃,由多元跨領域研究來推動計劃。 找出解決辦法,將經費做最有效運用。

開口求助的藝術

因為骨折,有機會觀察周圍,那天週末獨自坐計程車去按摩,在公車站牌附近下車,因為沒帶背包也不需有人幫忙,所以付了錢拿了車裡的兩隻拐杖就下車了,然後附近候車的人好奇目光就往我這邊看,平常我在路上不太看別人在做什麼,除非我要過去幫忙。多次經驗告訴我,路人會看你,但不一定會過來幫你。雖然有點不開心讓別人看我這麼狼狽的樣子,也只好忍著。記得1989年在倫敦一年期間,日本好友SAORI告訴我她的切身經驗:有一次她在倫敦地鐵上暈倒,坐在同車廂的人竟然沒人過來幫她。很多因素,她自嘲地說:有可能其他乘客不知道她需要幫忙?這讓我想到: (之後我反省自己),台灣人是很善良的,如果我下車撐著拐杖要關車門時有微笑示意我需要幫忙,相信那些候車的人當中一定有人會樂意過來幫忙的。有點後悔,為什麼不記得要先微笑呢?另一次,記得剛骨折時去行天宮拜拜,雖然還是有點懊惱是否讓當時站在外面的警衛難受,我有話要說:行天宮大廳有很多很幫忙的志工,隨時提供在場民眾必要時的協助。到了行天宮側門我先下車等我的兒子去停車時,因為剛剛骨折,任何一個動作,或是站太久都很不舒服。旁邊的警衛就站在那邊看,幾分鐘過後我開始受不了了,我請警衛幫我忙,是否可以幫我找個輪椅。他說他的工作是站崗,不能離開大門。他請我走到廣場另一邊的單位去取輪椅。我指著他的對講機, 請他找人推輪椅過來。幸好之後他能了解,也幫忙找幫手推了輪椅來。

有人可能會認為行動不便就不要趴趴走, 在家就好。但是閒不得如我者可能也大有人在, 自知自己有點強迫症,我平常必須做的事就會要去做,不論當時是否有人幫忙,往好處看,這樣也好,每個人都有事,若病號如我者能獨立一些不是更好?皆大歡喜!當沒有人陪時,我還是會一個人撐著拐杖坐計程車去按摩腳部。記得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將我的左腳踩進到計程車,同時將左拐杖放進車裡,正努力將右腳的固定鞋放進車時(拐杖還在車外),計程車司機說:請你小心不要刮到車子。一下子我才會意過來,我左腳進車子時是不是沒注意我的左邊拐杖,讓司機先生心疼他的車了。下次上車前要記得請司機先生下車幫我開車門,將拐杖拿進車內,然後我再坐進車內,相信大部份的司機會答應的。


人都會老, 長照不分老年中年

有必要生病就得乖乖在家嗎?

兒子說:「媽,最近好像很流行骨折,我剛剛看到一位氣質很好的一位太太,也撐著拐杖,有人陪著。」嗯,「有人陪著」--這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大於生理。病人不出門就愈消沉,記得愛漂亮的媽媽當年就因為不想別人看到她生病的樣子就愈不出門,現在想想很後悔,當年兼了行政工作很忙碌,沒多花心思,時間打扮媽媽,陪她出門。現在看到老先生老太太有兒子女兒陪帶出來上餐廳吃飯時都很羨慕。當年媽媽不到60歲, 那是不想變老, 不想服老,還想抓住最後漂亮的歲月的時候。 想到愛漂亮的媽媽不在了, 筆者知道這個懊悔只能陪着她。

看到陽台沒有衣服,心情有莫名的輕鬆,我是那種骨折時生活上該做什麼就都還是要做的人 。不知和獅子/處女座有沒有關係。但為什麼不呢?這樣社會就有更多獨立病人,社會成本也不會更多。有更多獨立長照的病人,這對逐漸老化的社會而言會更健康。因為骨折關係,如之前說過的,個性使然,平常日子該做的事一樣也沒少做,保養化妆照舊,垃圾照樣每天倒,地照樣每天擦,衣服床单总要常换洗,頭髮身體照樣每天洗。那如何求人?除非請菲傭。然而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樣不喜歡家中多了一位陌生人參與你的作息。常常閱讀的人會更了解,獨處的時候是最佳的閱讀時刻。接下來我要說的並不是新想法,但真正在台灣可以落實的例子可能還需全面查證。為什麼「都更」那麼難?如果今天「都更」是為了便利全民保健中的長照而實施或許住民配合度會更高些,因為每個人都會老。如果政府政策帶頭「不自私」,本著「人飢己飢, 人溺己溺」周全研擬都更計劃,研擬全方位配套措施,「都更」配合「長照」,讓人民有安全感,信任這個政策會成功,政府在計劃實施後也能編列人力督導這個政策的成果,確保持續性的成功。為什麼全世界都在談可持續性,在談永續, 為什麼可行性這麼難?我非學有專精,所以我們需要各個專業的專家出來支援。如果學界學者出來,這可以列為學術自評成績;如果業界人士出來,也可以列為加薪項目。如果地方政府出來,更可以是增加地方經費補助多寡的依據。有理想並非不可。

我們做一件事就好,若值得做,做一件事就好。如果大家秉持為全民福祉著想,無私地推動對的政策。馬克吐溫曾說過,只要做對的事就不會錯。 想像一下:大多人都會老,大多人都只有一百年壽命,大多人死後也不會知道留給子孫的財富他們怎麼花用掉了,大多人也只有一張嘴,一個胃,一個身體,能穿戴多少名牌,能吃多少山珍海味?最近周潤發來台,或許引起大家思考:是不是該把錢給社區發展基金會,整合各種基金會來發動解決人民更需要的問題。骨折過程中剛好家庭好友JP提議,主動帶著不是員工的筆者兒子到美國参加一周的哈佛课程增廣見識,心中的感動無法用言語形容,這正是將錢無私地用在社區發展,從鼓勵身邊有潛力的年輕朋友開始最好的例子。

無獨有偶,最近又讀到好友雅玲介紹的50 Fifty Plus刊登幾篇探討類似主題的文章,或許是時候了。日本作家川本三郎問「單身老年等於孤單老人?」他認為一個人生活也可以幸福。台灣準備好了嗎?要怎麼過好一個人的生活?50歲以上的人如何學著將日子過好?一個50歲以上骨折的人如何獨立? 一個輕度需要長照的人準備好了嗎?


重回職場

10月28日回校上課三週了, 更投入備课。每天上課都很開心, 學生接送到研究室, 到校門口搭車。 衷心感謝她們。

有朋友擔心我不能運動, 說受傷了還是可以運動。 骨折了還是可以做運動的, 我的經驗是:其實撐著拐杖做任何事情都是很「運動」的。因為除了那個受傷部位,全身必定會動到。例如我的每一個動作都得花比正常人一倍的時間和體力完成。其實我的經驗是:第八或第九週才可以開始真正動動腳踝。也不知道會不會太晚, 但是開始了就不晚:我想。

看到原來穿着时臃腫胖胖的的氣動式固定鞋現在變苗條了,很開心。 想到骨折初期右腳因包著敷藥装在氣動式固定鞋的臃腫,走路像下沉的鐵達尼號,現在看看腳踵状况好太多太多了,特別是剛起床時,腳幾乎是正常大小,很感恩。嗯,右腳看起來好像休息很夠,氣色不錯!反倒是左腳因為這兩個多月,一腳要做兩隻腳的事,顯得辛苦很多,看起來有點蒼白!

妹妹的同學最近腳趾頭骨折, 心情想必也是忐忑難安。 每次都會問她我的情況, 我了解她是無法問醫生的。 嗯,好像快三個月前骨折的我。


骨科醫生有說的話

西醫說泡熱水, 所以三個月後我在試了兩位中醫推拿後, 腳卻還是沒有能着地,直到第四個月我又回到了很早以前的一位張老國醫的推拿館。 現在是由兩位兒子接班。 張師父告訴我不能碰水, 不要泡熱水。 我照著做, 每天去換中藥敷料, 張師父告訴我:不要對腳太好, 不要常常要去按摩它。 時間是很好的藥方。 我有聽話。不能走路,撐著拐杖的感覺很難受。


骨科醫生沒有說的話
我們的骨頭比我們想像的勇:踏出第一步

因為骨折,至今近四個月,由於太擔心骨頭復原進度了,現在的生活作息變得正常些,不會任性不想睡,不會捨不得睡。晚上時間一到,該做的事做好後就乖乖躺在床上,心甘情願地看書等睡神來訪。今天一早起床,先熱熱身在床上動動後起身,坐在刻意在廚房安排的椅子上,將腳板放在椅墊下的橫桿上,在等水開煮咖啡時順勢上下動動腳踝,只聽到右腳腳踝骨頭關節開心地嘎嘎作響, 好像要把四個月的走/跑/跳等動作做足(英文在跑/跳這兩個動作能用的動詞可多了,如walk, run, prance, scurry, plod.... 應該先說plod的, 因為它有‘艱難地行走’的意思。從三個月看過片子後開始敢推拿,敢稍用力著地走動;從極度擔心腳再也難恢復走路功能到推拿開腳筋, 一直到前幾天一位推拿師的幫忙,好像可以開始走路機率大了,我心情才開始篤定一些。 開心起來了, 有一堆想對醫生抱怨的話竟也高興地忘了說:為什麼骨科醫師沒有說的話這麼多?是不是我自己不具備足夠的醫學常識?醫生看診時只是要病人等著讓骨頭自己長出來,其他如何幫助受傷以外的骨頭恢復正常走路功能(如骨折一個半到二個月後就要開始安排復健科做相關復健事項等都沒有提。 是醫生專業法規定不能提?或是醫學項目不關骨折?這很重要, 因為若是骨頭不動太久, 恢復功能的時間就要更久, 對上班族,對工作效率,對家庭負擔,對心理健康和對社會醫療資源都有相當的影響。 筆者從事教育多年, 政府推動多元化教學, 鼓勵融入跨領域教學已久, 為什麼骨科沒有整合看診? 為了看骨頭復原的X光片, 筆者甚至要去借非iOS系統的電腦才能看片子。看到自己就這麼樣抱怨起濟世救人的醫生,我不禁懷疑,是不是我自己的問題?自己太嬌了,應該自己走路,自己承擔所有骨折的生活問題?工作場所問題?是嗎?都50多歲了不懂的事情還是那麼多。

老師是超人

12月13日:今天早上下課時有位女學生氣極敗壞地來找我,她為另一位同學抱不平。 每週四早上我有早上8:10的課,骨折這陣子因為走路慢,所以從10月15日恢復上課以後我幾乎每堂課都在上課前5-10分鐘先到, 甚至更早,因為要避開和學生用電梯的時間。 上週四,因為固定幫我拿東西的導班同學(有和家長溝通過, 該同學幫忙我的時間也是她沒課的時間) 剛好有事, 我就輕化我裝教材的袋子,好自己背(之前兩隻枴杖,力不從心也無法又拿袋子又撐枴杖)。但是實在不方便,剛好有學生過來問好,就順便陪著我走到我四樓的教室,然後她就晚到她三樓的教室,遲到3分鐘,被老師記遲到。 今天她知道上週被記遲到後, 趕緊和任課老師說明,出乎意料的是,老師告訴她,我的骨折不是她的錯,她不需要去幫忙的;老師說若是她早就到教室了就不會碰到我,也就不用去幫忙我。她說老師還說,骨折的老師應該要早到,也不應該麻煩學生。幾位幫被記遲到的同學抱不平,覺得老師不該不鼓勵[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種行為,但也莫可奈何。大家不歡而散,接下去的上課心情當然受到影響。老師之後在課堂上告訴大家:如果同學們選擇要幫助別人,那就要接受可能的後果—-在這件事上指的是被記遲到。很多同學都傻眼了。連我都要三條線了。老師呀老師,這就是為什麼當年金改革沸沸揚揚的時候,筆者女師專同學(一位盡責的小學老師), 走在回家路上時, 當多年以前教過的學生見到她興奮大喊[老師好]時,幾乎一整條馬路上的行人都回過頭來,用一雙雙有色的眼神審判她。 路人呀路人,教育界的好老師占大多數,我們那一代公費的老師特別有完整專業教育訓練,注重品德, 德智體群育樣樣兼顧的好老師更是大有人在。杏壇當然有各色各樣的,有著不同價值觀的老師。但是筆者相信大部分的老師都會像我一樣在導師班宣導[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要不然我們的家長怎能放心將孩子交到學校?

話說當下被記遲到的同學哭了。為她打抱不平的學生委屈的說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一位老師告訴她不需要幫助別人的。她將激動的情緒壓下,我告訴她不要對人性失望,幫助別人是對的事情,就連同學之間也需要互相幫忙的。

12月14日:有鑒於昨天事件, 今天我就自己背著兩個袋子慢慢走進校園, 途中因為要上圖書館的階梯有點高, 我背的袋子有些重, 只好停下來等剛好路過的學生幫忙。 走廊的另一端一位女學生(事後知道她就讀國貿一甲)看到我, 立馬跑過來, 真的是立馬, 你可以感受到那位女學生的熱情和同理心, 筆者欣喜若狂, 特別在發生昨天事件後, 感覺像一位快要失寵的小孩,看到媽媽轉身用心疼的眼神告訴妳,[妳放心, 有我在]---昨天的情緒隄防突然在記錄這一件事情的此刻崩潰了。









留言